前几天,朋友说要请我吃吃稀罕的菜,领着我七弯八拐来到了一家位置比较偏僻的小饭馆,这家饭店虽然面积不大,却收拾的干净雅致,食客盈门。一进门,热情的老板娘就迎了上来,极力给我们推荐她们家特色――地皮菜系列美食,朋友说今年春天这菜火遍各家大小餐厅,而这家的花样最多,也最好吃,地皮菜在我的印象里,黑乎乎的,像是木耳,小时候我们叫“地圐圙”(音 ku luan 意 自然卷起的卷儿),是过去春天农村粮菜青黄不接时临时救急时吃的,没想到,如今天又登上了大小饭店的餐桌。
听闻回头客的夸奖,老板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们两口子(老板掌勺)原来在农村的时候,就非常熟悉地皮菜的做法。没想到今年新上了以地皮菜为原料的菜品后,非常火爆。听她这么一介绍,我食欲大增,拿着他家的菜谱仔细地看了起了,地皮菜被他们开发地很有创意,菜式也打破常规,口味多变,搭配多彩,光菜品就有十多种,有凉拌地皮菜、地皮菜炒蛋、清炒地皮菜、地皮菜炒鸡蛋灌饼、地皮菜炒肉、地皮菜豆腐、虾米鸡汁地皮菜、地皮菜洋葱肉碎炒蛋、地皮菜肉碎冬瓜汤、地皮菜番茄汤、地皮菜长寿汤等,作法上凉拌、热炒、熘烩、煨汤、作馅,配料上可荤可素,真够丰富的。店主推荐说,“地皮菜炒鸡蛋灌饼”是最有特色的一款,极力推荐我尝尝,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不一会,“地皮菜炒鸡蛋灌饼”上桌了,只见一个硕大的盘子边上摆着一圈色泽金黄,张着大嘴,一切两半的空心芝麻饼,中间又有一个小盘,里面满满地盛放着由地皮菜、鸡蛋、粉丝、辣椒、蒜苗烩成的炒菜,真是红、黄、绿、白、黑,色彩缤纷,蛋白质、菌类、蔬菜营养丰富,还没吃,香味儿就朴鼻而来。朋友是熟客,他首先示范起了吃法,只见他拿起一个芝麻烧饼,夹一筷子地皮菜炒鸡蛋装进了张着大口的饼里,我也照样制作了一个这别致的中式汉堡,一口咬下去,真是咸酥可口,回味无穷,满口留香!
老板夫妻看我们吃得美滋滋的,也很高兴,问起这道菜的做法,老板兴致地边比划边给我们讲了起来:先要把地皮菜泡好并清洗干净,一定要多冲几遍,否则有土腥味。飞水后要挤干水分,这样炒制时容易入味。然后把鸡蛋在小碗里打散,加一点点白醋。炒锅放油,烧热后把鸡蛋细细的往锅里倒,边倒边用筷子划成蛋絮,炒好后盛出。另起锅,加入料油,六成热时加入少许葱、姜、蒜末煸香,下杭椒和地皮菜、粉丝及炒好的鸡蛋,加其他调料翻炒出锅,装入小盘里,空心芝麻饼加热后,一改二,放在盘子两端即可。听老板这么一说,我也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吃着美味的地皮菜,我回忆起了小时候随当老师的父母在农村生活时,和老乡捡地皮菜的情景,立春雨后,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第一道绿色野味就是地皮菜。春雨绵绵,或荒山野坡,或草甸河滩,只要是被露水滋润到的地方,一簇簇,一朵朵黑黄透绿的鲜地皮菜水灵灵、嫩生生遍野点缀。伴着春风春雨,捡地皮菜的人们披雨衣,提篾笼,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既是春游,又是“春收”,喜气洋洋。捡回了地皮菜,农村大妈总是欣喜地夸我们能干,那时的做法也很多,炒食、凉拌、馏、烩、作羹等,包包子,做蒸饺,与粉条韭菜拌在一起,吃着地皮菜包子或者饺子,鲜香润滑,今天还十分向往。
地皮菜产于晋北地区,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属于念珠藻类,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是难得的山珍野味。地皮菜远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齐梁时期,就被名医陶弘景载入《名医别录》:性寒,味甘,有滋阴润肺,解热清膈,排毒凉血,利肠胃,益肝目的功效。在《日华本草》、《药性考》等古代典籍中说它“久食色美,益情悦神”、“润肌童颜”、“明目益气,令人有子”。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大豆,每500克含钙2千毫克,还富含糖类、维生素、矿物质、蓝藻素等。晚清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中写道:“以水发开,沥去水,以高汤煨之,甚清腴。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间白,既可口,亦美观也。”在民间,地皮菜既是平民救荒的裹腹佳品,又是丰年调节伙食的美味,地皮菜营养同黑木耳、发菜相似,但没有木耳、发菜名贵, 由于它分布广泛,易采易得,而为人们所喜爱。
黑黑的地皮菜,淡淡的清香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已为寻常。地皮菜和小杂粮一样时来运转身价陡长,荣登大雅之堂,进入豪华宴席。它味鲜有奇香,做法多样,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崇尚本真的新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