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农历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记起咱中国人打皇帝的时候就有的老规矩,过年本身就已成为了历经千年的民俗,同时这个年又承载了许许多多的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新的一年的期盼,所以,过年一定要讲究年俗。俗话说“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可年年岁岁花相似,过年的感觉会不会也“审美疲劳”了呢?有道是 “年年春节乐相似,春节年年有不同”。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给过去的年俗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我印象里小时候过年,就是全家一起吃顿丰盛的饭菜,放鞭炮听响,除此之外就是到七姑八大姨家串门,收红包,逛庙会等。而现在,晚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数明星,品节目不亦乐乎,二十多年来,已渐渐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视听年夜饭,不仅节目信号质量高,而且观看形式多,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看春晚,都渐成时尚;一度冷清的电影院如今也已门庭若市,大片的花样形式繁多,种类多样,风格各异,3D电影、动画电影、高清电影风靡一时,看大片已成为年轻人过节的新选择。
科技、网络的发展与春节碰撞更是创新了年俗的形式,拜年的形式从登门看望,已渐渐发展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博拜年、网络拜年,过年有网络,天涯若比邻。互联网还给我们过节时的沟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联络友情,网络博客和微博客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分享过节的心情和经历。联络亲情,不方便回家过年的人通过网络电视和家人拜年联系;在这个网络时代,距离已经不是问题。网络便捷,连同全国南北,甚至世界各地,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漂洋过海,发扬光大。有了互联网,让咱过年时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种翔实的节日信息,观看精彩的文化节目,过年的方式更加给力。
总之,互联网不仅让过节传统的民俗得到保留,更让传统的民俗在科技面前不断出新,让过年在不失民俗中过出新意。当传统的佳节碰上了高科技的互联网,你会发现,这个年过的真的可以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演变,永远改变不了的是:春节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心呵护、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每一个春节都会让我们似火的热情迸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