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形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婚丧嫁娶乔迁开业等日常活动都要贴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家家门上都少不了大红的对联,不仅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而且对联中含有美好的祝福,意义上显得美,再加上韵律美,书法美,就更加凸现出对联这一特殊年俗文化的独特味道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童年时候,随妈妈生活在她任教的阳泉郊区山底村,记忆当中,每当放了寒假接近年关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买好了红纸送到了学校,老师们都要义务为村民写对联,有个叫王德明的老教师,平时爱好书法,这个时候尤其受欢迎,往往他的办公桌上红纸卷堆成了小山一样,只要我去学校,就总能看见王老师在龙飞凤舞地不停写着春联,我跟着王老师练过书法,头几年我只是帮着撕纸、叠印子,把写好的对联摆放在地上晾干,然后再捆起来,后来,王老师也让我拿着小笔在一边写横批。记得,王老师的一个拿手绝活就是画“福”字,只见他三下五除二,就画成了一个拄着拐杖满脸笑容的老寿星样的“福”字,那时,家家户户门上都觉得贴上这个“福”字很光彩。
八十年代我随妈妈的工作调动搬到了河底镇,这是一个有历史的明清古镇,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到过年的时候,我的一大爱好,就是沿着古街欣赏各家的对联,有楷书、有隶书及各种字体,有用黑墨写的,有用金粉写的,还在用烫着各种图案的纸写的,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多彩,真像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书法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联渐渐地演变成了统一的印刷品了,对联一年年更加精美了,业务公司免费派送,人们省了不少事不用再去买纸找人写对联了,人寿移动联通等各家公司都把送对联作为联络客户兼免费广告的营销策略做到家了,但看着千家万户门上的对联一模一样的面空,不知为何,觉得不怎么对味了,虽然还是一样的火红的对子,却再也找不到过去对联中的鲜活的灵魂了。
我十岁的小外甥近两年开始练书法,去年的时候,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写起了春联,贴在门上,虽然比不得印刷的春联精致,字体尚显幼稚,但看着格外地生动和有活力。今年我也早早预订了外甥的春联,今天上午我和妹妹在一旁研墨裁纸,外甥专心地创作一幅幅他精心准备的对联,看着他的小黑手,看着他认真的劲儿,看看一幅幅出自他手的春联,忽然感觉年味儿又浓了!
我的外甥郭远哲,十周岁,练习法一年多。
稍显幼稚,也不是特别精致的对联,但出自十岁外甥的手,显得生动亲切
右边是金光闪闪印刷精致的对联,左边是稍显稚嫩的十岁孩子手书对联
相关博文:
年的回味:趣话对联(图四张)
评论